HOTLINE
18966621发布时间:2024-02-29 08:30:34 点击量:
“我以为人工智能的出现能帮我解决洗碗做饭洗衣服的问题,我就能有大把时间去听音乐看书玩艺术,没想到现在的AI反而把这些事情先做了,而我依然还在自己洗碗做饭洗衣服……”
当OpenAI最新发布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横空出世,社交媒体上的这段对当前AI发展的评价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前几日,我国深圳的一家企业公布了一段视频,展示其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在新能源汽车工厂成功执行实际操作任务的情况。在执行任务过程中,Walker S展现了移动产线启停自适应行走能力、鲁棒里程计与行走规划、感知自主操作以及系统数据通信与任务调度等技能。不过,Walker S本次“入厂”尚处于应用推进阶段,并非订单交付,暂未正式落地应用。
对于汽车流水线来说,人形机器人是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的——流水线上的各项工种的操作流程已经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优化为适合人类体型操作的形态,若要引进无人工厂,人形机器人可以平顺地过渡、接替,不需要额外对工厂本身做出大规模的改造。
在蔚来汽车工厂,Walker S进行车门锁质量检测、安全带性能检验、车灯盖板质量把控等各项工作,同时以流畅且柔顺的动作完成了车标张贴。
但实际上,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业机器人,依然是不依赖“人类形态”的各种类型的机械臂、机械车。
在政策大力推动以及市场逐渐成熟的背景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从369.94亿元增至585.17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6.5%。
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的《2022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数据》表明,我国已连续十年稳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之列。2022年,我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占比更是达到了52%。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我国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增长速度为近十年来之最,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多个领域均有广泛应用,覆盖率几乎达到一半。
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物流、3C电子、医疗等高度自动化且流程标准化的行业。然而,随着自动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得以大幅拓展。除传统焊接应用外,机器人在机床上下料、物料搬运码垛、打磨、喷涂、装配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工业机器人以其高效、高质量的作业能力,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此迅猛的增长,并未像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那样,获得巨量的关注。也许是因为它们离我们平常的生活太遥远,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亲身试用接触和感受这些进步;几乎没有变化的外观也让工业机器人“明珠蒙尘”,无法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和争议。
但这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AIGC领域热钱涌入引发的泡沫和资本炒作概念形成的“向虚”趋势已有端倪。
2023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而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一表述更是让资本市场闻风而动,剑指机床、工业机器人产业。
从我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分布来看,我国机器人优质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深圳、上海、东莞、杭州、天津、苏州、佛山、广州、青岛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并在当地优质企业引领带动之下,涌现了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锐企业。
而前文所述的大模型,与机器人并非竞争关系——近期,叠加AI大模型的加持,使得国内外企业关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进展不断刷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显著增强机器人的功能,使机器人具备感知、决策等能力。例如,中科创达就公开表示,公司已经拥有大模型工业机器人产品,并且成立了专门团队全面布局大模型+机器人事业,当前的大模型+机器人主要面向AMR领域。
除此之外,还有5G技术以其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性,将工业机器人融入工业互联网,使其成为工业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工业互联网,实时传输机器人的工作状态数据,有助于监测工业机器人的运行状况,评估工作效率,预测并预警潜在故障。此外,机器人还与激光雷达、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认知科学、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紧密结合。
从应用场景来看,早期的机器人主要集中在替代工人的重体力劳动或从事高精度、恶劣环境下的工作,如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化工、3C电子等产业,从事搬运、上下料、焊接、喷涂等工作。近年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开始扩展,如装配、打磨、抛光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场景。除了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也在快速发展。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随着视觉、压力等各种传感器的应用、控制算法的优化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大幅提升,已经进入清洁服务、教育娱乐、家庭陪伴、迎宾导购、送餐等日常生活。在特种机器人领域,随着功能、外在形态和制动方式不断进步,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机器人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医疗手术、深海探测、空间探索、国防等场景下获得广泛应用。
“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曾经设想过一种机器人——它可以利用一些零散的碎片来制造自己的复制体,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数学家约翰·康威和他的学生们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并证明了:在生命游戏中创造出一个以“决定性”为前提、能够自我复制的物体是可能的。他们设计的东西可以完美地复制出一个新的自己,而复制品会继续复制,直至无穷。
让机器人学会设计、复制自己,现在还停留在理论和科幻作品中。但是,专门制造并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机器人的工厂已经出现了。
2月28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乔红院士团队研制出了人形机器人设计组装“大工厂”,可以快速设计构建人形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系统。目前,“大工厂”已设计出多台人形机器人样机,初步实现了面向不同场景的技术验证。
据悉,人形机器人设计组装“大工厂”能够充分整合智能、机构、部件、控制及决策等单元技术,高效生成各类人形机器人系统。此举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标准和产业化进程,并为在人类难以抵达的环境中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自生产、自构建、自进化奠定基础。
为满足自适应室外复杂地形、抗未知干扰的需求,“大工厂”运用人工智能赋能,设计并构建了能实现机器人全身姿态准确跟踪与平衡控制的仿生高动态机器人、具备室内外各类复杂地形自适应与稳定运动能力的多地形自适应机器人,以及具备高爆发运动能力、可实现批量化机器人鲁棒控制与不同环境适应能力的高爆发运动机器人。
此外,为深入探索人类运动特性和精准操作机理的科学研究需求,“大工厂”基于人类肌肉骨骼系统的肌肉非线性特性、肌肉分布特征、运动皮层-小脑-脊髓环路控制等机理,构建了能实现高柔顺、高精度运动的类人形机器人。
正如黄仁勋在ITF世界大会上所说的,“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是‘具身智能’”。他认为,让机器人产业进入具身智能时代的核心推动力是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当前大模型具备的强大泛化能力和涌现能力驱动众多厂商尝试将大模型用于训练具身智能产品,加速拓展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
从机床,到AI,到5G/6G,再到激光雷达、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能够促进机器人产业融合孕育新的可能,而这些发展结果最终都要服务于人类社会。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热议,但究其根本,它仍然停留在“学习-糅合-输出”的简单循环,所谓的“AI在现实世界中与虚拟世界中的发展差异”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每一项里程碑式的进步,都有可能是下一个技术大爆发的起点,让我们拭目以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