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LINE
18966621发布时间:2023-11-21 23:07:10 点击量:
从2020年至今,经过4年的紧张建设,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日前正式通过竣工验收,进入开放倒计时。北京青年报记者从通州区获悉,作为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投用后,日接待量可达6000人次,将进一步满足市民文化休闲要求。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由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两栋建筑组成,是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该项目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沿着一条古朴的木栈道蜿蜒曲行拾级而上,市民就能抵达这处博物馆。远望项目建筑本身,其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两组建筑之间设有一条水街,观众穿行其间,透过玻璃幕墙即可清晰地看到博物馆内部。
据北京城建集团首都博物馆东馆项目执行经理贾成亮介绍,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非常注重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营造,两个相对独立的单体之间通过连廊相连,而观众共享大厅可独立对外开放,非常适应当代博物馆功能多元化的趋势,比传统博物馆的空间形态更开放、更灵活、更自由,且便于管理和运营。
博物馆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是城市副中心大尺度蓝绿空间的组成部分,其设计更突出“城市中的森林,公园中的建筑”的特点,其观众共享大厅北侧将与草坡自然衔接,主楼南侧呈绿化退台层层跌落,向绿心森林公园自然过渡。贾成亮说,主楼三层南侧的屋顶露台和观景长廊还可为观众提供在参观间隙享受自然风光的空间,可远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而“水街”在夜间也可以开放,让室内外空间高度交融,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一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与共享配套设施是同期建设,一体化设计。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博物馆主要观众入口有两个,分别位于地上和地下。博物馆的地下入口与共享配套设施无缝衔接,与地铁接驳,方便市民。当天气不好的时候,市民无需经过室外,可直接由地铁换乘站进入博物馆。
不止便捷,观展也是独具巧思。除传统展厅外,博物馆将设置开放式展陈区、艺术品展廊等多元、灵活的展览方式,力图将尽可能多的空间向广大市民开放,让每一位博物馆观众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值得关注的是,普通建筑与地基间都是混凝土的硬连接,而这座博物馆却在二者间加入了约1.2米的弹性隔震垫,基本确保了文物即便遇到高烈度地震也能转危为安。贾成亮介绍,由于北京地处地震设防区,为降低可能发生的地震对馆藏文物产生影响,博物馆结构设计方案按罕遇地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隔震技术。通过对建筑物的上部和基础之间加设隔震垫以达到减震效果,满布在结构柱上的242个隔震支座,将博物馆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分离开。
这一抗震设计让博物馆最大水平位移变形可达到1.2米,并可消减约七成地震力,最大程度保证了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的安全,就像把文物装进保险箱一样安全可靠。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屋面设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大厅内,阳光可透过屋架上的玻璃洒入室内,在地面上形成一条条金色的影子。贾成亮介绍,大运河博物馆结合自身大屋架的形式特点,在金属屋面上分布有364块薄膜光伏玻璃。这种玻璃是将建筑专用的钢化玻璃进行夹胶及中空设计后,再增设薄膜电池,实现建筑功能、采光和发电效果的完美结合。光伏玻璃的不同透光度,还能起到遮阳作用,既节约能源又满足文物对光线的苛刻需求。
按照计划,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在年底面向公众开放。展陈方案设计已基本完成,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式展示、临时展览构成,上展文物约6000件套。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运河博物馆运营后,将进一步满足市民的文化休闲需求,展现北京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
从2020年至今,经过4年的紧张建设,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日前正式通过竣工验收,进入开放倒计时。北京青年报记者从通州区获悉,作为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投用后,日接待量可达6000人次,将进一步满足市民文化休闲要求。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由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两栋建筑组成,是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该项目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沿着一条古朴的木栈道蜿蜒曲行拾级而上,市民就能抵达这处博物馆。远望项目建筑本身,其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两组建筑之间设有一条水街,观众穿行其间,透过玻璃幕墙即可清晰地看到博物馆内部。
据北京城建集团首都博物馆东馆项目执行经理贾成亮介绍,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非常注重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营造,两个相对独立的单体之间通过连廊相连,而观众共享大厅可独立对外开放,非常适应当代博物馆功能多元化的趋势,比传统博物馆的空间形态更开放、更灵活、更自由,且便于管理和运营。
博物馆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是城市副中心大尺度蓝绿空间的组成部分,其设计更突出“城市中的森林,公园中的建筑”的特点,其观众共享大厅北侧将与草坡自然衔接,主楼南侧呈绿化退台层层跌落,向绿心森林公园自然过渡。贾成亮说,主楼三层南侧的屋顶露台和观景长廊还可为观众提供在参观间隙享受自然风光的空间,可远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而“水街”在夜间也可以开放,让室内外空间高度交融,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一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与共享配套设施是同期建设,一体化设计。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博物馆主要观众入口有两个,分别位于地上和地下。博物馆的地下入口与共享配套设施无缝衔接,与地铁接驳,方便市民。当天气不好的时候,市民无需经过室外,可直接由地铁换乘站进入博物馆。
不止便捷,观展也是独具巧思。除传统展厅外,博物馆将设置开放式展陈区、艺术品展廊等多元、灵活的展览方式,力图将尽可能多的空间向广大市民开放,让每一位博物馆观众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值得关注的是,普通建筑与地基间都是混凝土的硬连接,而这座博物馆却在二者间加入了约1.2米的弹性隔震垫,基本确保了文物即便遇到高烈度地震也能转危为安。贾成亮介绍,由于北京地处地震设防区,为降低可能发生的地震对馆藏文物产生影响,博物馆结构设计方案按罕遇地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隔震技术。通过对建筑物的上部和基础之间加设隔震垫以达到减震效果,满布在结构柱上的242个隔震支座,将博物馆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分离开。
这一抗震设计让博物馆最大水平位移变形可达到1.2米,并可消减约七成地震力,最大程度保证了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的安全,就像把文物装进保险箱一样安全可靠。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屋面设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大厅内,阳光可透过屋架上的玻璃洒入室内,在地面上形成一条条金色的影子。贾成亮介绍,大运河博物馆结合自身大屋架的形式特点,在金属屋面上分布有364块薄膜光伏玻璃。这种玻璃是将建筑专用的钢化玻璃进行夹胶及中空设计后,再增设薄膜电池,实现建筑功能、采光和发电效果的完美结合。光伏玻璃的不同透光度,还能起到遮阳作用,既节约能源又满足文物对光线的苛刻需求。
按照计划,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在年底面向公众开放。展陈方案设计已基本完成,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式展示、临时展览构成,上展文物约6000件套。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运河博物馆运营后,将进一步满足市民的文化休闲需求,展现北京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亿博电竞入口 亿博电竞 官方亿博电竞入口 亿博电竞 官方